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宏观

央行: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

时间:2014-08-02 09:51:18  来源:央行网站  作者:
货币政策趋势
 
一、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以及调整和改革所激发的活力交织,传统增长引擎减弱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并存,增长、就业、物价、环境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匹配关系正在变化,经济运行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和新常态。在各方面积极因素和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中国经济体量较大,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回旋余地很大,市场空间广阔。从区域发展情况看,东部地区表现出相对更强的调整弹性和抗风险能力,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受到资源和重化工业波动等影响,但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升级所形成的增长潜力依然较大。从宏观政策看,调控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经验更加丰富,在区间管理的框架下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精准发力,短期需求调节与加快推出的一系列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相互配合,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经济结构调整的亮点逐步显现。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在超过第二产业后继续上升。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势头较好。高耗能、重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增速放缓,经济发展质量有一定提高,上半年一些地区PM2.5 浓度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信息、商务服务等行业投资增速相对较快,民间投资占比继续提升。随着人口结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服务业发展加快,单位GDP 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就业形势总体较好。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中国人民银行2014 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未来三个月内购车和购买大件商品意愿有所下降,旅游意愿上升,分别高于上季和上年同期4 个和1.2 个百分点。从外部环境看,虽然不同区域形势有所分化,总体看全球经济仍处在温和复苏轨道,经济增速有望超过上年,外需环境相对稳定。
 
但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主要是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增强,结构调整和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外需和房地产等既有增长动能减弱的情况下,新的强劲增长引擎尚待形成。新世纪以来我国投资率连续十多年保持总体上升态势,尤其是近几年投资率明显高于之前水平,投资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目前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在波动中趋于下行,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托举,加之低效率企业大量占用资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全社会债务水平上升较快,经济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值得关注。同时,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严重,也显示原有发展模式迫切面临调整转型。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仍面临一些风险。美国经济政策调整仍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对全球资本流动和资金成本产生较大影响,欧元区经济仍较疲弱,存在一定通缩风险,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相对乏力,全球经济仍面临诸多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前期主要国际组织小幅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总体看,面对内外部的复杂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既要把握总量平衡,更要着眼结构优化,从战略上对经济增长点进行谋划,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推动创新发展,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价格形势相对稳定。当前外部环境相对平稳,国内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工业生产能力较为充足,夏粮丰收,有利于稳定物价预期。
 
中国人民银行2014 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63.8%,比上季略降0.1 个百分点。但也要看到,受供给面变化,劳动力、服务业价格存在潜在上行压力等因素影响,物价对需求面变化总体上较为敏感。前期经济回升在物价上即有所反映。
 
未来若总需求持续回升可能会加大物价上行压力。2013 年就曾出现需求回暖后物价连续较快回升的现象。此外气候灾害等也可能对农产品供给进而物价水平产生扰动。对未来价格走势的动态变化仍需给予
关注。
 
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
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贯彻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和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要求,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金融深化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疏通传导机制,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是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丰富和优化政策组合,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完善中央银行抵押品管理框架,调节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货币市场稳定。同时,引导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做好各时点的流动性安排,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继续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流动性的投向和结构,落实好“定向降准”的相关措施,发挥好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和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组织、机制、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探索完善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更好地盘活现有信贷存量,增加存量信贷资金对小微企业的投入。进一步发挥金融职能,加大对科技、文化、信息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就业、助学、少数民族、农民工、大学生村官等“民生”领域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保证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积极支持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促进产能过剩矛盾化解。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机制,不断提升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防治大气污染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相关领域技术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支持。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费,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支持棚户区改造。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着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三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继续推进同业存单发行和交易,探索发行面向企业及个人的大额存单,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继续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和贷款基础利率(LPR),建设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建立健全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框架,强化价格型调控和传导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为基于实需原则的进出口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服务。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拓宽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推动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直接交易市场发展,更好地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服务。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
 
四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加强市场基础性建设,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高效的投融资市场。推动市场创新,丰富债券市场产品和层次,更好地满足投资者需求。继续完善做市商制度,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为培育有效的收益率曲线夯实基础。培育多元化的参与主体,继续推动金融市场、金融产品、投资者和融资中介多元化发展,强化市场化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强化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强监管协调,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规范发展。
 
五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通过增加供给和竞争改善金融服务。继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制衡机制,把公司治理的要求真正落实于日常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之中。扎实推进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探索商业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可持续模式,提升“三农”和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强化政策性职能定位,对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施分账管理、分类核算;科学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健全治理结构,完善财税扶持政策,构建符合中国特色、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可持续运营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其政策环境。深化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发挥好依托国家信用、服务国家战略、资金运用保本微利的开发性金融的“供血”作用,重点支持棚改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继续推动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在加强监管前提下,鼓励各类型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组织、中介机构有序发展,形成各种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竞争的金融生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标准和制度,促进公平竞争,加强行业自律,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六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督促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内控和风险管理。在支持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对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发展潜在风险的监测与防范。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和偿债能力的跟踪监测,着力防控债务风险,探索以市场化机制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预警和评估体系,继续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各类影子银行业务、企业互保联保等风险领域的监测分析,动态排查风险隐患,督促金融机构及有关方面做好各种情景下的应对预案。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强化交叉性、跨市场金融产品的风险监测和监管协调,促进各类金融市场、各类金融工具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金融综合统计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欢迎关注全球金融网微信公众平台
qrcode_for_gh_4406b8fb1ed7_258 0.5m.jpg
12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326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宏观
· 新华社:去库存不能靠“打鸡血”一蹴而就
· 中央深改组会议:关键性改革举措要抓紧推出
· 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蔡英文讲话没有明确承
· 今年一季度大陆与台湾地区贸易额同比下降11.
·国务院任命张涛为央行副行长
聚焦
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