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宏观

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0.9% 总播种面积增长0.7%

时间:2014-12-10 17:03:26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作者: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侯锐解读粮食生产情况
 
多种措施共同促进2014年粮食增产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侯锐解读粮食生产情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710 万吨(12142 亿斤),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103亿斤),增长0.9%。2014年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一、政策稳定,措施到位
 
  今年以来,中央继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及早预拨农业“四补贴”,及早发布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等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了多方面粮食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公告显示,2014年,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112738千公顷(16.91亿亩),比上年增加783千公顷(1174万亩),增长0.7%。
 
  今年粮食增加的播种面积主要来源于种植结构调整,尤其是江淮、江汉一些地区减棉增麦,江汉等部分地区单季稻改为双季稻。
 
  二、科技支撑有力,田间管理强化
 
  2014年,各地继续推广应用优良品种,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加大相关补助力度,积极推动实际效果显著的关键技术补助常态化。与此同时,针对粮食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采取小麦“一喷三防”、水稻集中育秧、病虫防控等措施,加强田间管理。这些措施促进了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2014年,全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5385公斤/公顷(359公斤/亩),比上年增产8公斤/公顷(0.56公斤/亩),提高0.2%。
 
  三、局部旱情较重,但总体灾情轻于上年
 
  虽然今年局部地区灾情较重,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受“卡脖旱”,秋粮生产受到影响。但是,一方面,由于灌溉条件差的丘陵山区受旱影响较重,水源条件好的地区影响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各级政府抗灾力度大,加之8月中旬以后多数受旱地区旱情解除或得到缓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干旱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从冬小麦、晚稻的气候条件看,其生长期间主产区气象条件接近常年,有些地区甚至好于上年,对相关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有利。冬小麦生长期间光温水条件配合较好,灌浆充分,千粒重增加。特别是在成熟关键期没有遭遇长时间阴雨及高温干热天气,也未出现大面积倒伏和成规模的病虫害,对小麦单产提高极为有利。晚稻除江南北部在播种育秧至分蘖阶段受低温阴雨等因素影响外,大部分稻区、大部时段光热适宜,利于晚稻生长。
 
  综合看,今年的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灾情轻于上年。据民政部门统计,今年1—9月,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 24899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减少10041千公顷,下降29%;绝收面积2854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减少400千公顷,下降12%。
 

国家统计局关于2014年粮食产量的公告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总产量如下:
 
  一、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2738.3千公顷(169107.4万亩),比2013年增加782.7千公顷(1174.1万亩),增长0.7%。其中谷物[1]播种面积94622.8千公顷(141934.1万亩),比2013年增加854.1千公顷(1281.2万亩),增长0.9%。
 
  二、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385公斤/公顷(359公斤/亩),比2013年增加8.4公斤/公顷(0.6公斤/亩),提高0.2%。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889.4公斤/公顷(392.6公斤/亩),比2013年减少4.8公斤/公顷(0.3公斤/亩),下降0.1%。
 
  三、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103.2亿斤),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55726.9 万吨(11145.4亿斤),比2013年增加457.7万吨(91.5亿斤),增长0.8%。
 
国家统计局 
2014年12月4日
 
  注:[1] 谷物主要包括玉米、稻谷、小麦、大麦、高粱、荞麦、燕麦等。
 
欢迎关注全球金融网微信公众平台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宏观
· 新华社:去库存不能靠“打鸡血”一蹴而就
· 中央深改组会议:关键性改革举措要抓紧推出
· 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蔡英文讲话没有明确承
· 今年一季度大陆与台湾地区贸易额同比下降11.
·国务院任命张涛为央行副行长
聚焦
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