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证券 > 行业

第三届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探讨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与生态修复 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时间:2016-12-27 00:40:22  来源:全球金融网  作者:金莲
郑实.jpg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实
 
为了深入研究生态理念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影响,探讨城市生态与节能的创新,并以此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由“北京市建筑高能效与城市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共同主办的“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于2016年12月26日在北京召开第三届论坛。此届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联合主办。
 
本届论坛主题为: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与生态修复。论坛围绕主题,探索城市生态方面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与生态修复。邀请了环境、规划、政策管理等方面国内外的权威专家进行了精彩演讲,并开展互动研讨。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实表示,本届论坛,会紧抓城市生态环境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与难点问题,共同探讨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的转变。如何从提高低碳能源使用,加强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与生态修复,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是当前核心任务。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是负重前行、大有作为的关键期,也是实现质量改善的攻坚期、窗口期。要充分利用新机遇新条件,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坚定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此,本次论坛选择以“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与生态修复”作为主题,作为住建部提出的城市“双修”工作之一,针对城市环境中生态系统营造、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创新理念与关键技术开展交流,探索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引导城市规划模式的变化。
 
 王有为.jpg
王有为
 
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委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王有为就《走进零碳建筑环境》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表示,过去中国说低碳,没有人提零碳,现在有(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一下子这个高度提到叫零碳,建筑排放的二氧化碳要做到零,这个是非常高的要求。 他的演讲内容主要包括:一、中国政府减少排放的主要措施;二、零能耗与零排放的认识;三、运行环节的净零排放;四、不同建筑气候区建筑能耗特点;五、中国绿建委的工作规划;六、建议。
 
日本提出了一个经典的理论公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碳排放量等于人口总数乘上人均GDP乘上单位GDP的用能,再乘上单位能耗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四项中,减排只能在第三、第四项做文章。不同的GDP的能耗、排放、污染是不一样的。王有为表示,中国政府减排的主要措施是:一要调整产业结构,要减少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二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小化石能源的比例,增大新能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质能)的比例;三要提高科技含量,减小建筑、产业和交通的能源强度。从建筑来讲,向低能耗、超低能耗甚至零能耗这个方向,建筑业才能对国家的减排做出贡献。当然还有第四个,固碳也很重要,也可以做到节能减排。
 
一个国家碳排放发展的过程大概有这么一个规律,第一个阶段是随着GDP的增高,工业化发展,会出现碳排放峰值。中国第一个峰值已经基本上过了。第二阶段,是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美国现在过了这个峰值,所以它签订了议定书。第三个峰值就是单位地域面积的二氧化碳排放,现在欧洲发达的国家,英国、法国等国都过了这个峰值,就表示它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跟碳排放脱钩了,法国70%左右都是核电,英国大量发展风电,所以在各种场合他们经常希望用人均排放和单位面积排放要求中国。但是,王有为表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是50年到200年,所以现在地球气候变暖是由于这些先进发达国家释放了二氧化碳,到现在还留在大气当中,所以我们在各个会议上要倡议,全球气候变暖,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应该拿钱出来治理,而他们拿这个指标来要求中国,用地域面积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奋起抗争。
 
 美国建筑界的爱德华·马斯瑞拉提出净零碳建筑定义,一种就地产生或者购买足够的无碳可再生能源,以满足每年建筑运营能源消耗的高能耗建筑。我们认为要把建筑设计成非常低能耗的、低排放的建筑,然后再来考虑可再生能源。爱德华后来又改了,改成一个高度节能的建筑,然后场地内产生或者获得足够的无碳可再生能源及满足建筑设计需求。 
 
建筑的零排放,不仅仅是零能耗,努力以后有望实现。用了电能,但用的是可再生能源,它不产生二氧化碳,甚至去做碳交易,把这个买回来,所以零排放应该说门槛比较低一点。中国提出要零排放还是有这个可能性,所以说力争建筑要做到接近于零排放,要探索建筑零排放的途径。
 
中国的绿色建筑强调了全生命周期,分七个阶段,建材生产、运输、施工、运行、维修、拆除、废弃物处理。根据联合国环保署的意见,运行环节的能耗与排放约占生命周期的80%到90%,跟我们做的中国案例分析一致。现在讨论建筑的零排放,刚开始启动的时候问题要简化,千万不要把建材、运输卷进来,问题更复杂了,中国建材能耗要占到30%。中国建议,目前是不是把这个分值限制在运行阶段,要抓住主要矛盾。中国不同建筑气候区建筑能耗的特点,中国北方采暖,南方制冷,推进这项工作的时候,要把重点盯住采暖和制冷。
 
现在新的绿建标准对可再生能源的考虑有调整,最高是4分,由于太阳能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太阳能设施的耐久性问题,特别是挡住我们发展的性价比。特别是没人解决太阳能生产的能耗跟污染问题。台湾地区绿建委的秘书长说,台湾也用了太阳能,但是到现在污染的问题80%还没处理。而且资料上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居全球最高,弄了太阳能电到不了电网。
 
尽管这样说,但是国家还是要发展太阳能,中国2015年已经取代了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产业国,计划到2020年,将光伏发电容量提高到1.5亿千瓦,是目前的三倍还多。全国15亿千瓦总装机容量,火力发电占到9亿多,每年要燃烧20多亿吨煤。
 
大家现在对被动房技术很感兴趣,德国被动房技术的指标,年供暖是5度电,能耗指标到现在为止跟0还差距蛮大的。
 
欧盟走的比较快,今年7月29号有文件出来,促进近零能耗建筑及其实践,截止到2020年,所有的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政府占有的新建建筑,政府带头到2018年12月31号要达到近零能耗,对成员国制定支持政策,以刺激既有建筑整修达到能耗的水平。欧盟建筑占到近40%的最终能耗,中国初步估计30%。
 
欧盟到底指标多少?办公建筑的能耗叫做初级能耗20到30度电,通常初级能耗80到90度电。单位家庭住宅的能耗0到15度电,所以现在尽管全球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唱高调,真正落地的时候还是比较松的,还是有一定量的调节,跟零有点距离,但是从现在看这些指标都是比较先进的。
 
中国北京市动作比较快,出来一个文件,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行动计划。三年要建设不少于30万平方米的超低能耗示范建筑,建造标准达到同类建筑水平领先。北京市还要有资金奖励,资金奖励标准1000元/平方米。说明中国领导对节能减排是在动真格的。去年美国给国会的报告,2015年全球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中国第一。
 
王有为还介绍了绿建委的工作计划:第一,要编制适合中国国情的净零建筑技术文件。第二,要在不同的建筑气候区培育净零排放的工程示范项目。第三要求对多种专业人士进行净零建筑培训。同时,示范项目选中了办公建筑,不选居住建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高有低的,办公建筑工作比较有序。
 
 江亿.jpg
江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作了主题为《中国建筑能耗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演讲,江亿介绍,根据巴黎气候协议(《巴黎协定》),到2050年全世界总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应该在150亿吨以内,中国去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103亿吨,如果全世界排150亿吨,中国可以排放的量在30到35亿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不过江亿表示,还是可以实现。中国现在5.5万亿度电,2050年达9万亿度电,但是其中核电、水电和其他的风电、光电占到50%,煤跟天然气占另外50%的发电量,这样排放二氧化碳22亿吨。除了用电,还有燃料,18亿吨煤,生物燃料包括秸秆、树叶和人畜的粪便,变成沼气,剩下那50%是靠天然气,这些碳排放13亿吨,而且过程当中可以把二氧化碳分离出来,现在中国直接燃烧除了发电之外的25亿吨燃料。如果实现,俩数加起来就是35亿吨。看着这个目标能实现,不过要真实现这个目标,还要通过宏观上工业、交通、建筑三个领域。工业现在用电一年四点几万亿度,当然工业结构调整是向更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走,但是考虑到未来,还是5万亿度电,燃料用量下降,电力总量不是太涨。交通现在是油为主,电力少,以后慢慢地把电力比例涨上去,因为电力是可能走可再生能源的,燃料部分下降。建筑,现在是1.4万亿度电,以后电增加到2.5万亿度,燃料下降。如果电的比例、燃料、生物质比例都能做到,就能在33年之后实现总的碳排放量不超过35亿吨的目标。
 
 俞孔坚.jpg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作了主题为《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理论与关键技术——美丽中国的生态基础设施与海绵城市》的演讲。他认为水、空气、能源这三个应该是一回事,应该统一来考虑。
 
生态修复的核心是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在很大程度上把水的问题解决了,生态修复就解决了。水的问题在中国是个综合症,旱的问题,涝的问题,但是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往往是单一的指标,防洪有防洪的措施,抗旱有抗旱的措施,治理污染有污染的措施,为了排涝把管道修的越来越粗,为了减少污染,把污染处理做得越来越先进,还有发电的问题,大家都把水电作为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清洁能源,但水电带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所以能源的问题,污染的问题,水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必须放在一个系统的方面来考虑。
 
 沈清基.jpg
沈清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沈清基作了主题为《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思考》的演讲。
 
关于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多元路径,沈清基表示,第一个是空间路径,非常重要,单位立体空间的能源效益怎么样,还有空间的多样性、有效性;第二个就是政策路径。非常著名的垃圾不落地的运动,有一个很重要的政策或者机制,如果你看到人乱扔垃圾,你去举报,就可以得到50%的罚金;第三个路径,是一个科学的路径,必须要有一种非常科学的完善的系统的,然后首尾对应的,一致性非常高的做法来解决环境问题;第四个综合路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需要有综合的思路。科学家确定雾霾的构成原因,政府的作为,还有民众的道德自律。
 
对于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考,沈清基表示,第一个是阶段,城市发展阶段与生态环境的特征以及它的演化有关联性,中国现阶段的城市生态环境没有进入可客观持续阶段,是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阶段;第二个是需求,在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阶段生态需求更应该加以强调,它确实已经严重影响了每个人的健康;第三个就是生命力,一个城市生态环境最高的表现,或者价值观就是需要有生命力,在安全、健康这两个基础上都应该做到;第四个就是比较与标杆。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上的各种经验,以及我们具有后发优势。比如,芬兰成首个禁用煤炭能源的国家,纽约要达到在美国大城市空气质量排名第一,有很多生态环境的指标,指标在某种程度上有标杆的性质;第五是自律。生态城市的界定本身也具有一种自律性,不损耗、不破坏,生活标准不是很高,但可接受;第六个是极致,在生态环境改善过程中,怎样能够使我们各个工作,设计手段都能够做到极致。生态城市一般的标准中,最小化,最优化,最大限度,就反映了生态城市追求一种极致,所以极致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的表征。
 汪光焘.jpg
 汪光焘
 
原国家建设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光焘作了主题为《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以大气环境改善为例》的演讲。
 
他表示,我们规划建设的目标,不仅是对人的需求来讲,更主要的现在要把人的需求和生态的保护结合起来。到底生态系统有几个系统?我们认为有五大系统:第一实现城市区域内和相邻区域的协调,只注意到自己好,并不是真好;第二个,土地利用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第三个,要把能源的节约利用和大气污染捆在一起研究;第四个,小区的环境问题往往对人类影响最大。对规划里的城市设计更要注意,城市设计与环境结合的问题。第五个,废弃物问题。垃圾污染也是特别关键的。这五个系统建立起来的同时,应该由数字化来解决,用数据量化来说明。
 
 
 
 
欢迎关注全球金融网微信公众平台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宏观
·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8255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
·7月我国出口增长11.2% 环比6月份稍回落
· 国资委:抓紧出台《中央企业降杠杆控负债防风
· 上半年GDP达381490亿元 同比增长6.9%
· 海关总署2017年上半年进出口有关情况新闻发
聚焦
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