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商业银行运行展望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2015年1月
主要观点
一、经营环境压力与机遇并存
2015年,经济增速下行、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等因素继续对商业银行构成挑战和压力。但经营环境也存在一系列积极因素:稳增长政策仍将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出口保持平稳增长,“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重点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将迎来实质性推进阶段;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赤字规模将扩大,货币政策中性偏松,存贷比监管将进一步调整优化,商业银行面临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改善。
2015年,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商业银行仍存在不少业务发展机会。在流动性宽松、市场利率下行、监管政策调整的情况下,银行将积极拓展低成本核心负债;商业银行在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可以择优选择,适度增加信贷投放;在政府性债务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努力为地方政府提供创新性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积极跟进关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银行银团贷款、债券市场、并购基金、信托资金等解决国企并购融资资金需求;抓住扩大对外开放新机遇,推动国际业务跨越式发展。
二、盈利增速缓中趋稳
由于资产规模扩张速度略有放缓,利率市场化程度加深、净息差面临较大缩窄压力,资产质量压力较大,减值损失准备增加,监管更趋规范,同业跨业竞争加剧等负面因素,2015年中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增速将会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净利息收入明显放缓、拨备压力增大等因素,将导致银行业利润增速下行。预计商业银行业营业收入增速或将放缓至9.1%左右,净利润增速同步下降至9.0%左右。
为适应行业格局变化、应对规模扩张放缓和净息差收窄带来的压力,银行将进一步大力发展各类中间业务,加强代理类与管理类业务以及咨询顾问业务发展,并压缩业务及管理费用支出、合理调节减值损失准备。此外,资产证券化、优先股等新型工具逐渐成熟,也有助于银行增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三、资产质量依然存在下行压力
2014年,受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延续近年来的上升态势,且幅度有所扩大。小微企业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贷款持续增长,是2014年资产质量波动的主因。考虑到行业不良贷款率仍处于相对低位,同时较高的拨备水平提供了充足的风险抵补能力,行业整体风险可控。
2015年,宏观经济继续在“新常态”下运行,经济增速放缓在短期内仍将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受制于经济增长减速,只要企业信用风险状况没有根本改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就将继续下行,但政策层面的支撑以及银行业自身的一系列积极因素对稳定资产质量有一定正面作用。综合来看,银行业不良贷款惯性增长的趋势可能延续到2015年下半年,全年不良贷款余额增长与2014年持平,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0.2 - 0.3个百分点,至1.5% - 1.6%的水平。如果2015年下半年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不良贷款率增幅将较快趋稳。
四、负债业务压力略有缓解
2014年,受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等因素影响,上市银行计息负债余额增速维持低位运行。整体结构上,存款占比进一步下滑,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占比略有提升,负债成本同比有所上升。2014年全年计息负债增速将在13%左右。
2015年,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因素仍将持续影响银行业负债业务。随着监管政策调整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述负债结构调整仍将持续。商业银行一般存款被分流的趋势仍将延续,增速将较2014年进一步下滑;受益于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利好,同业负债将保持高速增长;应付债券也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整体来看,随着央行同业存款新规和可能进一步优化存贷比监管的措施陆续出台,负债业务压力将略有缓解。但随着负债结构的调整,整体负债成本将有所上升。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加大负债业务创新力度。预计2015年上市银行计息负债增速同比略有放缓,在12.9%左右。
五、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方向转型
受理财主要投资品种收益率下行、资本市场回暖和理财业务转型等因素影响,2014年理财产品规模增速逐渐放缓,收益率水平呈现下行趋势。2015年,银行理财业务将在平稳增长中逐步实现转型,不断回归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并呈现以下四方面特征。一是理财产品规模将继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动力转变将推动理财产品探索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繁荣将拓展理财资金的投资组合配置空间,预计年末银行理财资金余额将超过20万亿。二是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市场化特征将更加明显,受资金面宽松和实体经济增速回落的影响,传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能徘徊在4.5 - 5%左右。三是理财产品形态将打破同质化,产品体系将不断完善,净值型产品将在监管推动下大力发展,结构性产品发行将进一步提速以及针对高净值人士的个性化产品将渐次丰富。四是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将聚焦于 “刚性兑付”问题,有望通过产品形态转型、收费模式转变及信息披露规范等方式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从而显著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并助力商业银行转型。
六、同业业务在监管规范中获得新机遇
近年来,银行利用部分投融资类同业业务为企业融资、实现监管套利的业务模式在为银行创造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宏观金融风险隐患。2014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同业业务监管新政对规范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受监管新政影响,2014年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同业资产负债规模持续上升的趋势减缓;二是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对接非标资产的模式得到有效遏制,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发生变化,增量非标资产从银行同业资产项下转移至投资类资产项下;三是关于商业银行要建立同业业务专营部门制以及上移同业业务经营权限的监管规定,将重构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经营模式。
在同业业务走向规范的同时,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格局的变化也将为同业业务转型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一是加强与直接融资市场的合作吸收低成本同业负债,反哺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二是在金融体系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交易型银行业务;三是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和搭建同业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同业合作提升中间业务收入。
目 录
第一章 经营环境压力与机遇并存 1
一、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面临多方面压力 1
二、外部环境仍存在一系列积极因素 2
1. 银行面临的实体经济环境有所改善 2
2. 国际环境改善,银行跨境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广阔 2
3. 区域战略实施和重点改革推进,银行相关业务有发展机会 3
4. 财政和货币政策发力,监管政策调整,银行面临的政策环境有所改善 3
三、商业银行存在一系列业务发展机会 4
第二章 盈利增速缓中趋稳 6
一、银行业利润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6
二、生息资产增速较为稳定 7
三、净息差面临较大压力 8
四、中间业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9
五、费用支出管理能力较强 10
六、资产质量压力依然较大 11
七、银行业经营格局出现变化 11
第三章 资产质量依然存在下行压力 13
一、2014年不良贷款增长加快 13
二、2015年资产质量仍将维持小幅下行态势 15
1. 企业资产质量波动仍将主导银行不良贷款运行 15
2. 关注和逾期贷款较快增长将推动不良贷款惯性走高 16
3. 调控和改革有助于缓解资产质量下行压力 17
4. 较强的内部化解能力有助于控制不良贷款增长 17
第四章 负债业务压力略有缓解 19
一、2014年计息负债增速维持低位 19
二、2015年负债增速将略微放缓 21
1. 一般存款增速下滑仍将持续 21
2. 同业负债保持高增长 22
3. 应付债券增长迅速 23
4. 负债成本略有上升 24
5. 负债业务创新受益资本市场和互联网技术 24
第五章 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方向转型 26
一、2014年理财业务增速放缓 26
二、2015年理财业务将在平稳增长中逐步转型 27
1. 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平稳 28
2. 收益率市场化,传统产品收益率稳中有降 29
3. 产品形态打破同质化,创新型产品发行提速 29
4. 监管继续稳步推进,理财业务发展面临分化 30
第六章 同业业务在监管规范中获得新机遇 31
一、2014年同业业务在规范中发展 31
二、2015年同业业务面临转型发展的市场新机遇 33
1. 负债业务:加大与资本市场合作力度,支持传统业务 33
2. 资产业务:做大交易型银行业务 34
3. 中间业务: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和同业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 35
第一章 经营环境压力与机遇并存
2014年,面对经济增速下降、房地产市场下行、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存款利率上浮扩大等一系列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商业银行积极抢抓机遇,努力控制风险,实现了总体平稳发展。2015年,上述因素仍将对银行构成较大压力。但同时,201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基建投资仍将发力,出口有望平稳增长,消费将会继续稳定增长,货币金融环境将发生有利变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加大力度。2015商业银行外部环境仍存积极因素,蕴含不少可以捕捉的业务机会。
一、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面临多方面压力
2015年,商业银行依然面临较为严峻的外部经营环境,一系列因素继续对银行经营发展构成较大压力。经济增速将会进一步下降,经济下行压力仍在,企业经营状况难以出现显著的改观,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难以出现显著回升,银行信贷投放不具备大幅扩张的条件。经济下行,同时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小企业、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等领域的不良贷款压力依然较大,银行仍将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下降的压力。在金融脱煤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持续冲击的背景下,银行存款被分流、存款增速放缓的趋势不会改变,银行将在较长一个时期内面临较大的存款压力。尽管流动性宽松有利于市场利率下行,但在存款保险制度行将正式推出、利率市场化推进步伐加快,存款利率上浮可能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银行负债成本上升的压力依旧。若企业融资成本不见明显缓解,在银行业盈利相对较好的情况下,不排除再次出台非对称降息的可能,这将加剧银行息差收窄。
二、外部环境仍存在一系列积极因素
同时也应看到,基建投资继续发力,房地产市场有望企稳,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对外投资快速发展,国企改革推进,积极财政政策力度,货币政策保持中性宽松,都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少可捕捉的业务机会。
1. 银行面临的实体经济环境有所改善
2015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也存在一系列积极因素。一是投资将对经济发展继续发挥关键作用。2014年以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铁路、机场、港口码头、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据了解,201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近4800亿,比2014年增加200亿,2015年铁路建设保持8000亿的投资力度。随着这些项目陆续进入实施阶段,基建投资将有所回升,这将增加对银行信贷的需求。二是房地产行业下行有望触底企稳。在信贷、税收、取消限购和降息等政策的综合刺激下,房地产市场有望在2015年上半年触底之后企稳,住房按揭贷款需求、开发贷款需求都将有所回升。三是未来美元继续走强,不利于以美元计价的能源、工业商品、农产品价格,国际原油价格仍将处于下行通道。这对中国企业带来福利,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的降低有利于缓解企业经营压力长;同时有助于促进燃油及汽车相关领域消费,带动消费增长。
2. 国际环境改善,银行跨境金融业务发展空间广阔
一方面,美国经济复苏进程虽有波动,但仍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相对表现最好的。美国经济自2014年二季度开始强势反弹,GDP环比折年增速达4.6%,三季度经修正后达到3.5%。2015年,全球经济仍可能继续在复苏的通道上,出口贸易持续平稳增长。这会对银行贸易结算、融资等业务产生相应的需求。另一方面,最近几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发展迅速,从2007年的265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1080亿美元。未来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实施、加大对外基础建设投资的带动下,我国将进入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望达到1400-1500 亿美元。对外投资加速和企业“走出去”加快会派生大量的结算、投融资、现金管理等跨境金融服务需求。
3. 区域战略实施和重点改革推进,银行相关业务有发展机会
首先,点区域发展战略将加快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明年重点实施战略。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包括建筑、铁路、港口在内的多个行业都将受益,并催生出大量融资需求。其次,出台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的时机逐渐成熟。据分析,通过资产转让、证券化和PPP等方式,将逐步消化国企20万亿元人民币资产。商业银行将获得大量从传统的融资到并购咨询、财务顾问等新型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机会。第三,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重大变革将逐步落实,有助于降低违约风险。未来发债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融资渠道,银行地方政府债券承销业务存在长足的发展机会。
4. 财政和货币政策发力,监管政策调整,银行面临的政策环境有所改善
财政政策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加大力度,财政支持的重点仍将是三农、社保等薄弱方面,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中央政府预算赤字将从2014年占GDP的2.1%提高到2.3%,赤字总规模将扩大到1.6万亿,与政府相关的银行业务应该会有不错的发展空间。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将继续通过SLF、MLF和PSL等工具加大资金投放,保持货币市场流动性宽裕,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预计明年M2增速目标在12-13%,新增贷款11万亿左右,社会融资总规模可能达18万亿左右。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再次小幅不对称下调的可能,但多次、大幅下调的可能性不大。为应对资本流出带来的紧缩压力,准备金率可能适度下调。2014年,在流动性宽松的格局下,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有所下降,预计这一趋势在2015年继续,从而有利于缓解银行存款被持续分流的压力。
监管政策方面,存款统计口径已经调整,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放计入存款,准备金率暂定为零,这有利于缓解银行存款压力。存贷比监管很可能列入修法程序,从而有可能会取消存贷比法定监管,改为监测指标。此举将明显缓解存款市场竞争,减轻银行压力。互联网金融监管加强,相关条例可能在2015年出台,这在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减缓其对银行的冲击,有利于创造更加规范的竞争环境。
三、商业银行存在一系列业务发展机会
根据上述形势和政策的分析,2015年,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商业银行仍存在不少业务发展机会。一是在流动性宽松、市场利率下行、监管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加之存款偏离度管理的实施对不计成本的存款恶性竞争构成约束,银行将积极拓展低成本核心负债,稳定负债业务发展。二是商业银行在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等领域可以择优选择,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投放,特别是紧跟铁路、机场、码头、水利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批复和实施情况,及时加强信贷支持。三是目前政府正在从制度、机构、项目和能力建设等多方面着手推动政府性债务的改革,商业银行努力为地方政府提供创新性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除信贷服务外,银行还将对新业务模式下的项目提供包括投行、保险、融资租赁、债券等在内的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四是积极跟进关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银行银团贷款、债券市场、并购基金、信托资金等解决国企并购融资资金需求。并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境内外上市、兼并收购的过程中提供专业、全面的顾问咨询服务,拓展新型投资银行业务。五是抓住扩大对外开放新机遇,推动国际业务跨越式发展。商业银行将大力开展贸易融资业务,特别是重点拓展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并抓住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机遇,结合企业在对外工程承包、海外项目开发、开展跨境投资等多种对外经济行为的需求,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支持力度,包装整合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跨境项目贷款、对外担保等服务。六是股市继续向好,投资交易活跃,银行相关理财产品发行以及基金代销、托管等相关中间业务有较好发展机会。
第二章 盈利增速缓中趋稳
由于资产规模扩张速度略有放缓,净息差面临较大缩窄压力,资产质量压力较大,减值损失准备增加,利率市场化程度加深,监管规范增强,同业跨业竞争加剧等负面因素,2015年银行业运行景气度将总体继续下行,不过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仍将较快增长、成本收入比仍有一定调节空间。综合性代理与管理业务、咨询顾问业务将较快发展,资产证券化、优先股等新型资产负债管理形式逐渐成熟,有助于银行获得新的营业收入增长点,增强银行资产负债运用能力,促进商业银行向资本节约型成长模式迈进。
一、银行业利润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2015年中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增速将会较2014年进一步下降,净利息收入明显放缓,利润增速将有较明显的下行。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增速将放缓至9.1%左右,净利润增速(银监会口径)将同步下降至9.0%左右(上市银行利润增速将在7.4%左右),较2013年年末及2014年第三季度末14.5%和12.7%的水平有进一步的下降。为适应行业格局变化、应对规模扩张放缓和净息差收窄带来的压力,银行将进一步大力发展各类中间业务(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尤其是其中的代理与管理类业务(各类理财、资产托管、收付委托等)以及咨询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并采取一系列盈余管理措施,包括压缩营业业务及管理费用、合理调节减值损失准备等,以稳定和降低经营费用开支比重。不过,由于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比仍将在70%以上,净利息收入放缓对行业营业收入放缓的影响较为明显。
表2-1 银行利润驱动因素测算(基于上市银行数据)
注:表中数据是指各因素的变动拉动银行当期净利润增长的百分数。数据来源: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二、生息资产增速较为稳定
2015年商业银行生息资产增速将总体稳定。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增长将略有放缓,工业制造业和一些高风险领域融资需求将总体疲弱,但经济结构调整释放出大量的服务业融资需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快推出、PPP融资模式的探索也将对部分部门融资需求放缓形成对冲。商业银行表内贷款类资金投放增速将基本稳定,投资及交易类投资将保持较快水平,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温和增长,生息资产规模增速将持稳或略有下降。具体来看,银行表内信贷投放规模将比2014年多增约1 – 1.5万亿,余额增速在13.5%左右。同业产品、同业市场向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监管套利空间将进一步收窄,银行同业资产增长或略慢于贷款余额增速。不过,为有效把握利率下行的市场机遇、灵活资金运用、优化资本配置,银行投资类业务将稳定增长。银行在2015年标准化证券配置的动力较强,持有债券余额增长将保持较高水平。
图2-1 生息资产增速较为稳定(基于上市银行数据)
数据来源:上市银行财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综合来看,2015年银行业生息资产余额增速(基于上市银行数据)将在13.5%左右,较2014年全年13.6%的水平略有下降,但对利润增长的贡献仍在11.9%的较高水平。
三、净息差面临较大压力
2015年,银行净息差面临较大的结构性压力。一是2014年年末非对称降息的重定价过程在2015年将对银行存量存贷款息差形成显著影响。二是新增贷款利率总体略有下行的可能性较大。在略趋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引导下,2015年市场中长期利率水平将总体下行,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中型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虽然商业银行可通过下沉信贷结构、增加中小企业贷款的方式对冲掉部分贷款利率下行的压力,但在信用风险较高,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疲弱环境下,银行风险偏好总体难以明显提高。三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在金融产品多元化和投资便利化的过程中,低成本存款负债增速总体较缓,银行负债成本有持续的上升压力。四是2015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有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性,存贷款基准利率也有经历再次下调的可能性。综合以上多重因素,2015年银行业净息差收窄幅度要明显大于2014年,预计实际收窄幅度可能在15 - 30个基点。按上市银行数据测算,这将拉低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约8.16个百分点(按20个基点测算,参见表2-1)。此外,民营银行业务的经营模式和发展速度是影响2015年银行净息差收窄幅度的不确定因素。以拓展市场份额为目的的过度竞争,会对行业净利差水平形成一定冲击。
四、中间业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2015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将保持20%以上的同比增速,其中,代理与管理类业务(各类理财、资产托管、收付委托等)以及咨询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是主要的收入增长点。一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居民和企业部门资金管理和金融交易的需求较快扩张,衍生出较多手续费和佣金相关业务需求。二是随着金融体制逐步完善,融资模式和层次日益多元化,银行非信贷业务发展总体快于传统信贷业务,银行表外类信贷业务,财务咨询业务、理财托管业务高速增长。对商业银行而言,相应的收入主要通过中间业务形式,而非息差形式实现。三是随着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自贸区在全国多省市开设,国际结算及融资业务将明显扩张,相关手续费业务也将实现快速增长。此外,从银行内部制定经营策略的角度来看,大部分银行在净息差收入增长放缓期将中间业务作为支撑利润增长的重点,这也是形成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高速增长的内生性驱动因素。以上市银行为例,2015年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将保持在21%的高位,绝对额多增可能达到1700亿元左右,将首次高于净利息收入同比多增规模(约1000亿元)。中间业务收入对利润增长的贡献度将从2014年5.98%,上升至2015年6.23%,超过净利息收入3.75%的贡献度。银行业营业收入结构将呈现较大变化,非息收入占比将提升至28%左右。
五、费用支出管理能力较强
2015年,银行业费用支出管理仍将对利润形成一定贡献。业务及管理费支出增速将略慢于营业收入,但其它附加支出相对比重将有所上升。总的来看,我国银行业对费用支出的管理能力较强。以上市银行为例,费用收入比在近年有持续下降的趋势,2015年这一比例将趋于30%,这将为行业利润贡献约1.1个百分点的利润增速。员工绩效、经营效率持续提升是形成这一现象的技术改进型因素。各家银行在面对市场化竞争压力时主动降低费用开支、主动调整人资薪酬制度、增强创收能力是形成这一现象的管理改进型特征。不过,在中长期,中国银行业费用收入比有温和上升的压力。这是由于中国银行业的主营业务对象正在从成本费用节约型的大中型企业贷款业务向理财、资管、投资银行、小企业贷款等高成本费用、高智力密集度的业务转移。其附加费用支出虽然绝对规模仍较小,但同比扩张非常快。其增长态势总体与业务及管理费支出呈较稳定的比例关系。不过,这一比例总体逐年上升,从2010年3%的水平逐步上升至2013年5.8%的水平。这一科目总体上可视为银行的未归类综合经营成本,在行业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其相对业务及管理费的比重仍有上升的可能。鉴于其绝对变化仍较小,粗略估计其比重在2015年上升至业务和管理费用8%的水平,其在2015年对利润的负面贡献在0.6个百分点,略低于前两年的水平。
六、资产质量压力依然较大
2015年,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不良贷款压力仍然较大,是运营成本的主要压力来源。预计关注类和逾期贷款的较快上升的趋势将惯性延续,不良贷款新增额将进一步增加。由于实际信用成本上升,银行业资产拨备比例有必要进一步增加,这一过程将对银行利润增长产生较明显的负面影响。按2015年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比例较2014年微幅提高至0.29%计算,拨备计提一项即会对行业利润增长(基于上市银行数据)形成约3.1个百分点的负面影响,较2014年负2.1个百分点、2013年负1.7个百分点的水平进一步扩大。关于这一主题,报告第三章将有进一步的详细分析。
七、银行业经营格局出现变化
2015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银行业经营格局总体变化会较大。营业收入结构、资产结构、业务发展模式、社会融资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利润驱动因素将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参见:表2-2、表2-1)。
表2-2 利润驱动因素测算关键假设(基于上市银行数据)
说明:其中蓝色数字为估算数。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银行业差异化竞争的格局将进一步明确:一是负债基础扎实、综合化服务能力强、差异化创新速度快的银行将在存款和负债成本竞争中领先。二是社会融资成本总体趋降,意味着资产端定价能力更高和风险识别能力更强的银行将更具优势。三是更多的民营银行参与到中国金融业的舞台,行业竞争程度将明显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将面临市场化程度提升带来的较明显的,对于经营利润率的冲击。四是新时期商业银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将较为明显。合理运用自身资源,调整经营模式、适应经济转型、灵活运用电子化信息化技术、开展市场化改革的银行,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定价水平。
第三章 资产质量依然存在下行压力
2014年,受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延续近年来的上升态势,且幅度有所扩大。预计2015年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企业信用风险状况仍难有明显改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将惯性增长。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商业银行自身财务实力的提升有利于贷款的平稳运行,并使资产质量处于可控范围。
一、2014年不良贷款增长加快
2014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继续加速增长。虽然商业银行持续加大了不良贷款核销和处置的力度,但季度不良余额增长仍持续创近年来的新高,前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共增长1749亿至7669亿,单季不良贷款率增长也由原先的平均每季3-4个基点上升至三季度的8个基点。值得关注的是,反映商业银行潜在风险的关注类贷款余额也有较大幅度上升,三季度末关注类贷款的行业占比已达2.79%,明显高于年初的水平。
小微企业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贷款的持续增长,是2014年资产质量波动的主因。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小微企业所特有的相对高风险特征逐渐显现,不良率明显高于其他贷款的平均水平,但经济增速放缓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未来小微企业不良率仍有进一步上升到的可能。而从产能过剩行业的情况看,受内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盈利水平下降、开工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内整合也加速推进,在此过程中出现一定量的新增不良贷款不可避免。
从拨备情况看,2014年银行业总体拨备水平小幅提高,拨备提取和使用较为平衡。前三季度,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不良贷款保持同步较快增长的态势,余额增加2212亿元至18952亿元。虽然受不良贷款快速增长所形成的下拉作用影响,拨备覆盖率较2013年末下降35个百分点至247.15%,但同期拨贷比指标提高5个基点至2.88%,是银监会推出该项监管指标以来的最高位,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在保持平稳的同时略有提升。结合拨备提取和贷款损失准备变化情况分析,商业银行在加大拨备提取的同时,使用贷款准备进行核销的规模与2013年相比有较大幅度增长。
考虑到行业不良贷款率仍处于相对低位,同时较高的拨备水平提供了充足的风险抵补能力,因此行业整体风险可控。
图3-1 季度不良贷款增长保持高位
数据来源:银监会
二、2015年资产质量仍将维持小幅下行态势
2015年,宏观经济继续在“新常态”下运行,经济增速放缓在短期内仍将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造成一定的压力。银行业不良贷款惯性增长的趋势可能延续到2015年下半年,预计全年不良贷款余额增长与2014年持平,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0.2-0.3个百分点,至1.5%-1.6%的水平。
1. 企业资产质量波动仍将主导银行不良贷款运行
2015年,工业产品价格整体低位运行、 PPI负增长和工业领域通缩态势难以在短期内逆转,因此企业层面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改善的余地不大,企业信用风险暴露仍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的主因。
一是内外需不足对小微企业的影响持续发酵。2014年下半年已经出现小微企业风险由长三角、珠三角向环渤海和一些内陆省份扩散的趋势,未来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所涉及的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而在风险隔断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关联企业的联保互保行为极易造成连锁反应,对单个企业风险形成放大效应。二是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向上下游产业蔓延。随着产能过剩行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也将受到波及,尤其是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本来就受制于产能过剩而业绩下滑的资源型和贸易流通型企业风险将继续显现。三是房地产贷款质量走势存在不确定性。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2014年价平量减的走势后,未来不同地区分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波动可能加剧。虽然较低的抵押率保证了按揭贷款质量的总体稳定,但部分中小型开发商因资金回笼放缓而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则有所提高。四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质量可能出现波动。2015年初,存量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甄别工作将告一段落,未来以平台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及其关联主体的融资将出现信用分化。其中被甄别确认的债务质量预计将继续保持稳定,而未被甄别确认的债务风险则主要取决于融资主体本身的信用状况,从目前情况看,这部分债务质量有出现波动的可能。
2. 关注和逾期贷款较快增长将推动不良贷款惯性走高
2014年,关注类和逾期贷款的较快上升表明未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有下行压力。关注类贷款主要体现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水平,除了余额和占比情况外,关注类贷款的迁徙率也是判断商业银行未来资产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平均迁徙率已经上升至20%左右的高位,与2010年13%的水平相比增长了近7个百分点,显示关注类贷款有加速下迁为不良贷款的趋势。从逾期贷款的情况看,上半年上市银行逾期贷款增长2381亿元,而同期不良贷款增长为771亿元,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之间的差额已经由2009年的-9亿元扩大到目前的3405亿元。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银行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期对逾期贷款的展期和重组趋于保守,但也不能排除以往较严格的不良贷款认定政策有所变化的可能。根据相关监管规定,贷款逾期90天以上需列入不良,如果未来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间差距持续扩大,则随着逾期时间的增加,将有大量逾期贷款形成不良。
总体来看,商业银行以关注类和90天逾期类贷款为代表的潜在风险仍相对较高,即使未来这两类贷款持续上升趋势有所改变,受其滞后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长也将至少保持6-9个月。
3. 调控和改革有助于缓解资产质量下行压力
2014年以来推出的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已经开始发挥正面的政策效应,预计2015年有关部门将继续提高对信用风险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改善市场和监管环境,这有助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
一是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的问题有望得到改观。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是政策调控的重点,随着货币市场流动性状况的好转和对高成本非信贷融资监管的加强,商业银行有能力也有意愿为企业提供较低价格的信贷资金,这将有效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成本,缓解小微企业的财务压力,推动其信用状况回升。二是房地产市场刺激政策增加了房地产贷款的安全系数。2014年下半年陆续推出的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刺激政策已经发挥了一定政策效果,市场情况有所好转,预计未来较为宽松的房地产政策环境不会改变。虽然这些政策难以彻底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状况,但能为市场的结构调整争取时间和空间,有利于未来一段时间内房地产贷款总体质量的稳定。三是地方政府负债体制改革将减轻未来资产质量下行的潜在风险。融资平台贷款的未来走势和还款来源一直是市场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地方政府负债体制改革和存量债务甄别工作的完成,对逐步化解融资平台潜在风险,维持平台贷款平稳运行意义重大。未来即使有部分平台出现风险,其结果也是可预计和可控制的。
4. 较强的内部化解能力有助于控制不良贷款增长
未来资产质量的波动仍不可避免,但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来说,相对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拨备水平为内部消化不良贷款压力提供了保障。一方面,2015年商业银行生息资产将保持较快增速,即使有息差下降和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整体盈利水平仍能实现小幅提升,从而为不良贷款的处置提供充足的财务资源。另一方面,随着不良贷款的增加,贷款核销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未来商业银行将继续合理运用拨备资源,加大使用拨备核销贷款的力度,使相对较高的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向监管要求的正常水平回归,从而改变目前不良贷款和拨备“双高”的局面。
总体来看,2015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运行将进一步面临较大压力。只要企业信用风险状况受制于经济增长减速难以出现回升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就有继续下行的压力。但政策层面的支撑以及银行业自身存在的一系列有利因素对资产质量的稳定有正面作用。如果2015年下半年GDP增长形势趋于好转,不排除不良贷款率增幅趋稳的可能性。
第四章 负债业务压力略有缓解
2014年,受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等因素影响,上市银行计息负债余额增速维持低位运行。整体结构上,存款占比进一步下滑,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占比略有提升。预计2014年全年计息负债增速将达到13%左右。2015年,随着监管政策调整和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上述负债结构调整仍将持续。随着央行同业存款新规等优化存贷比监管的措施陆续出台,负债业务整体发展环境将略有改善,预计2015年上市银行计息负债增速同比略有放缓。
一、2014年计息负债增速维持低位
十六家上市商业银行2014年计息负债余额将达到约97.8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负债主要组成部分存款、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余额将分别达到76.4万亿元、18.8万亿元和2.6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5%、32%和40%,占比分别为78.17%、19.21%和2.63%。受互联网金融、金融脱媒和存款偏离度指标考核的影响,全年上市银行存款增速较上年同期下滑显著;同业负债在2013年的理财8号文、流动性危机和2014年同业127号文影响下,经历了短暂去杠杆的过程,但随着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全年增速有较明显的回升;应付债券增速不断攀升,显示出银行主动负债的意识不断增强。负债成本方面,根据上市银行二季度数据,存款成本率2.17%,同业负债成本率4.77%,计息负债成本率2.89%,同比分别增长11、106和35个基点。此外,面对存款增速下滑的大趋势,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创新方面开展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一是以综合化负债产品为突破口,获取资金沉淀。如某银行通过大力开展现金管理平台业务为客户提供高效现金管理服务,使客户的日常结算资金留存沉淀为该行低成本存款。二是积极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创新负债资金来源。部分商业银行借鉴互联网企业经验,针对小微企业搭建线上金融平台,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获得了较好的成效。
图4-1 上市银行计息负债余额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图4-2 上市银行存款、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二、2015年负债增速将略微放缓
展望2015年,商业银行一般存款被分流的趋势仍将持续,增速将较2014年进一步下滑;受益于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利好,同业负债将保持高速增长;应付债券也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2015年上市银行计息负债增速同比略有放缓,将达到12.9%左右,存款、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的同比增速分别为8%,30%和35%左右,对应占比分别为74.75%,22.11%和3.14%。
1. 一般存款增速下滑仍将持续
2015年上市银行一般存款增速将较2014年进一步下降,预计全年增速将下降至8%左右。2015年商业银行一般存款业务开展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正负因素相互交织,但总体来看,一般存款被分流、增速下滑的大趋势仍将持续。
2015年银行一般存款业务面临的负面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导致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难以大幅扩张,信贷增速趋缓导致存款创造放缓。在宏观调控坚持不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背景下,预计2015年央行M2的增长目标将保持在12-13%或更低。二是多层次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脱媒持续发酵,商业银行面临存款分流的挑战将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完善,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个人金融资产配置将更趋多元化。加之2015年资本市场景气度回升,股市债市有望双双持续回暖,银行存款被分流仍将是大势所趋。三是互联网金融加速金融脱媒,抑制存款增长,改变存款结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不仅使银行的负债结构从活期存款流向更为市场化的同业存款,由于其部分投向银行体系外的金融资产,也将导致商业银行负债总量的减少,对银行一般存款业务的开展带来双重挑战。
除了上述负面因素外,2015年银行存款业务也面临两方面的正面驱动因素。一是存贷比口径进一步放宽,将为银行带来一定的信贷投放派生存款。随着我国投融资结构的变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趋于多元化,存贷比监管的适用性有所下降。2014年下半年,监管层采取了“扩分母,降分子”方式优化存贷比监管指标。先是6月银监会对存贷款计算口径做了调整,剔除了部分贷款项,增加了部分存款项。随后,12月27日,央行发文将部分同业存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预计将缓解行业整体存贷比压力。需要指出的是,理论上该政策为银行打开了信贷投放的空间,但最终信贷投放增量仍受资本充足率和风险偏好制约。二是准备金率适度下调概率较大,有利于银行提升存款规模。随着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打破,资本账户逆差扩大,外汇占款增速不断下滑,加之存款保险制度推出,2015年央行下调准备金率的压力远高于今年。预计2015年全年存款准备金率仍有可能下调1-3次,每次0.5个百分点,具体幅度视外汇占款情况而定。
2. 同业负债保持高增长
2015年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增速将保持2014年的高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增速将达到30%左右。长期来看,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推广、资本市场深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直接融资模式发展和金融脱媒加剧,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银行负债的比重不断提升是长期趋势。2015年同业负债面临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契机:
一是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存款分流重构负债结构。如图3所示,近年来上市银行同业负债余额显著提升,尽管2013年受8号文等同业业务监管措施影响增速短暂趋缓,但2014年扩张势头已然恢复。总体来看,多层次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将分流银行存款,而被分流的银行存款在进入资本市场后绝大部分将以同业负债的形式回归银行体系,同业负债在银行负债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将是大趋势。此外,随着资本市场发展和扩容,金融同业的资产也将获得扩张,同业负债绝对额也将获得提升。二是政策趋势利好同业负债业务开展。首先,央行同业新规将部分同业存款纳入各项存款,将促进商业银行发展同业负债业务。此次新规规定同业存款不缴纳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发展同业负债业务的积极性将更高。其次,近期推出的存款保险暂行办法未将同业存款列入存款赔偿范围,这部分存款不用上交保费,也将激励银行加大同业负债拓展力度。
图4-3 上市银行同业负债显著提升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3. 应付债券增长迅速
2015年上市银行应付债券增速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全年增速达到35%左右。主要驱动因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从商业银行人民币资金来源来看,金融债券项近年来余额和占比持续扩大。根据人行相关统计,截至2014年11月,中资大型商业银行金融债券余额为7.14万亿,占比从2010年初的8.8%增长至9.9%。二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发行人民币债券也已成为主动低成本负债的重要方式。据统计,截至6月末,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已达160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约1300亿元的发行总量,而其中我国商业银行占据了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大头。
4. 负债成本略有上升
2015年上市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率将较2014年有所上升,预计全年上升至2.75%左右。总体来看,虽然2015年存贷比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可能性都将补充市场流动性、缓解存款市场竞争压力,但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仍将提升负债成本。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银行负债成本上升是行业大势所趋。影响负债成本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11月底央行在不对称降息的同时打开存款上浮区间至1.2倍给商业银行存款带来重定价压力。二是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将面临较大竞争,成本率将略有提升。三是商业银行离岸人民币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增加,金融债券成本有所下降。
5. 负债业务创新受益资本市场和互联网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基本局限于与央行和同业的拆借、回购协议,期限往往较短,银行经营模式以被动存款,以存定贷为主。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逐步可以利用同业、企业、个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在海内外发行金融债券来筹集资金,对中长期负债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主动负债管理。其中,大额可转让存单是被动存款的首要替代工具。从发达经济体经验来看,大额存单占各项存款比约为10%,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此外,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负债产品创新也将继续开展。一是类似微众银行的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直销银行将获得较快发展和复制,分流传统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类业务。二是预计会有更多的商业银行搭建针对如小微企业等特定客户群或票据业务等特定产品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竞争将更趋专业化和差异化。
第五章 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方向转型
2015年,银行理财业务将在规模平稳增长中逐步转型,最终回归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在监管推动下,理财业务将通过产品形态转型、收费模式转变及信息披露规范等方式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在经济“新常态”中,理财业务将有条件探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新产品和新模式。在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将逐渐出现分化,成功转型则将有力扩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并成为商业银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重要途径。
一、2014年理财业务增速放缓
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继续快速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4年8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续理财产品55527款,理财资金余额14.75万亿元,较2013年底增长44.47%。理财产品规模增速仍处在高位,但已出现放缓迹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随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的整体走低,新增理财资金投资压力明显增大;二是受到2014年下半年股市回暖的影响,理财产品存在资金流出的压力;三是在理财业务监管加强的背景下,银行从追求产品规模逐渐转向通过产品创新带动业务转型。理财业务规模增速放缓一度程度上也导致了相应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下降。
从收益率水平来看,2014年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经打破2013年的整体上行趋势,并在资金面宽松的影响下出现逐步下行趋势。根据社科院数据,2014年9月末,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分别为4.97%、5.13%和5.25%,均较年初下降了70BP左右。
从产品结构来看,2014年理财产品创新加速,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一是结构性产品发行加速。根据普益财富数据,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资银行累计发行了1446款结构性理财产品,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115.18%。二是开放式净值型产品低位发力。根据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数据,2014年上半年,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募集资金1.17万亿,虽然只占募集资金总额的2.37%,但同比增幅高达174.5%。
从监管环境来看,2014年银行理财业务在监管规范中逐步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相关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中,2月份“39号文”对银行理财业务管理架构等提出了规范性监管要求,5月份“127号文”限制了理财产品投资非标的规模,7月份“35号文”要求商业银行进行理财业务事业部改革,9月份“236号文”严禁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倒存等手段对存款“冲时点”。以上监管措施一方面有效推动了理财业务管理的规范化,降低了理财产品的运作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遏制了季末理财、和短期理财等现象,推动了理财产品的正常化运作及长远健康发展。
二、2015年理财业务将在平稳增长中逐步转型
2015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将持续增长,银行将通过理财产品差异化和定制化等方式突破产品同质化的现状。在监管政策的推动下,2015年商业银行理财业有望通过全行业产品转型来解决“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的问题,促使现有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向“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并最终参与到泛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2015年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将在快速发展中实现业务转型,并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 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平稳
预计2015年,理财资金余额将继续平稳增长,若理财产品转型顺利,则年末理财资金余额有望突破20万亿元。2015年理财业务有望抓住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机遇进行转型发展。一是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动力转变,为理财产品探索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创造条件。未来,我国产业升级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将带来社会融资总量的中高速增长,并将带来资产证券化、夹层融资和并购融资等多种新型投资机会,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提供增量空间。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繁荣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为理财产品投资组合配置带来了新机遇。在2015年资本市场将继续回暖的背景下,理财产品将通过多种参与方式从相关投资中获得稳健收益率。
理财产品增速回落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短期内经济增速回落,将导致理财产品管理的难度有所增加。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可能促使央行使用下调基准利率等方式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理财资产池中高收益资产将更加稀缺,增量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或持续下降。商业银行出于稳健的考虑,将更注重产品的健康运行而非追求规模扩张。二是“存贷比”监管要求放宽,将导致银行理财产品调节存款的功能进一步减弱。预期2015年,若“存贷比”监管要求进一步放松或彻底取消,理财产品的“冲时段”功能将难以再现,理财产品规模或受负面影响。
2. 收益率市场化,传统产品收益率稳中有降
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市场化特征更加明显,预计2015年受资金面宽松和实体经济增速回落的影响,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徘徊在4.5 - 5%左右的水平。理财产品收益率市场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理财产品收益率与传统投资端收益率的相关度进一步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等主要传统投资品种的密切度提高,两市场收益率的下行将及时传导至理财产品收益率。二是存量理财产品投资资产的风险暴露有可能导致产品收益率下降。2015年,中国经济处于增长动力切换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若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存量理财产品投资资产的质量将降低,相应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将有可能逐步暴露,进而可能导致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水平下滑。
3. 产品形态打破同质化,创新型产品发行提速
理财产品同质化背景下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逐步重视理财业务的转型和创新。2015年,商业银行将在产品体系和产品结构方面突出差异化和个性化,并出现以下三方面趋势。一是净值型产品将在监管推动下大力发展。净值型产品的运作模式类似于基金,以净值法核算且不承诺预期收益率,是有助于打破刚性兑付的重要产品形态。净值型产品将通过收益率波动打破投资者对无风险收益率的认识误区,即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等于实际收益率的误区。预计2015年,预期收益型产品将逐渐减少,净值型产品将逐渐增加。二是结构性产品发行将进一步提速。结构性理财产品结合了固定收益类的低风险资产和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资产,能够为中等风险偏好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理财产品。2015年,在理财产品传统投资端的收益率继续下行及波动性增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将积极发展此类创新型理财产品。三是针对高净值人士的个性化产品将渐次丰富。现有理财产品在产品类型、期限结构和投资投向方面尚未完全满足高净值人士对财富创造、财富保值和财富传承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预计2015年,银行理财将更重视高净值人士的需求,并通过结合重大投资主题及创新产品结构等方式来发行个性化的理财产品。
4. 监管继续稳步推进,理财业务发展面临分化
2015年,预计监管将会继续出台相关措施以解决目前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刚性兑付”等相关问题,具体包括产品体系以预期收益率型产品为主、估值方法和会计核算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定位不明晰等。未来,银行理财业务将逐渐回归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各家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将在资产管理领域和财富管理领域展开全面的竞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在理财产品创新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理财业务人员专业素质等多个领域全面提升,各家银行理财业务的竞争力将因此出现分化。
总体而言,2015年理财业务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资本市场回暖带来的外部压力,也面临着打破“刚性兑付”的业务转型压力。预计理财业务将在监管的推动下,实现规模持续稳步增长下的业务顺利转型,通过逐步打破“刚性兑付”和解决“隐性担保”问题来回归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最终为银行业转型提供重要动力。
第六章 同业业务在监管规范中获得新机遇
2014年,在同业新政持续出台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对接非标资产、并进行监管套利的模式得到有效遏制,商业银行逐渐规范同业业务发展,同业资产负债持续上升的趋势减缓。2015年,在 “新常态”经济形势下,金融分工格局日趋多元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加市场化,以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主要源动力的银行同业业务,也将迎来重要的市场机会和转型发展机遇:一是通过加强与直接融资市场的合作吸收低成本同业负债,反哺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二是在金融体系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交易型银行业务;三是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和同业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同业合作提升中间业务收入。
一、2014年同业业务在规范中发展
近年来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迅速,部分银行利用同业业务绕过监管部门对于银行存贷比考核、资本管理、信贷投向管理等方面的限制,为企业融资。此类业务在成为商业银行重要利润来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金融风险隐患,并存在抬高社会融资成本、影响宏观调控等问题。从2008年开始,监管部门持续出台旨在规范同业业务的监管法规,但是金融机构依然可以利用同业业务跨业、跨境、跨市场的特点,通过业务创新灵活绕过监管。对此,2014年以来陆续出台的同业业务监管新政则更多的体现出系统性、联动性和针对性,对规范银行同业业务发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监管新政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取“堵邪路、开正门”疏堵结合的监管策略;二是完善同业业务制度管理,要求商业银行上移同业业务经营权限,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并建立专营部门,由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进行统一管理;三是建立各部门联动管理的监管机制,从监管部门单独规范向协同联动监管转化。
2014年,在监管新政持续出台背景下,银行同业业务逐渐开始规范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同业资产负债持续上升的趋势减缓: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重自2014年5月达到13.75%的最高点以后开始持续下降,2014年9月下降至12.53%;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自2014年6月达到23.69%的最高点以来持续下降,2014年9月下降至22.41%。二是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对接非标资产的模式得到有效遏制,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发生变化,增量非标资产从银行买入返售和同业拆借资产项下,转移至应收款项类投资、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等投资类资产项下;同时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以下简称127号文),由于这部分资产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计提资本和拨备,对部分银行资本管理造成影响。三是关于商业银行要建立同业业务专营部门制以及上移同业业务经营权限的监管规定,对于分支行开展同业业务造成一定影响。
图6-1 银行业同业资产负债占比
数据来源:WIND,交行金融中心
二、2015年同业业务面临转型发展的市场新机遇
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为商业银行进行同业业务转型发展带来市场机遇。“新常态”下,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企业创新行为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要更多的由风险分散、机动灵活、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直接融资市场提供支持。这意味着,未来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市场和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市场的金融分工格局将日趋明显,这种金融格局的变化也为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同业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1. 负债业务:加大与资本市场合作力度,支持传统业务
2015年将是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一年,金融脱媒将会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存款将会进入资本市场,最终以第三方存管同业存款的形式沉淀在银行系统。而网点分布合理、与资本市场合作紧密、系统完备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吸收来自资本市场的沉淀资金方面更有竞争力。
未来同业负债业务对于传统信贷业务的支撑作用将不断提升。首先,虽然短期内受同业新政影响,同业负债总体规模上升趋势减缓,但是从长期来看,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将会推动银行同业负债占比持续上升。以美国为例,从1973年到2008年,在金融脱媒背景下,美国银行业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重从2%上升到22%;同时,存款占总资产比重则由94%下降到65%。其次,这些来自资本市场的沉淀资金主要是结算资金,成本较低,且粘性较强。第三,201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存款口径调整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将部分记在同业往来项下统计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这将进一步激励银行通过加大同业负债业务拓展力度,提升对传统信贷业务的支持。
2015年,商业银行要密切跟踪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对银行服务所蕴涵的商机,加强对第三方存管业务的营销力度,完善系统建设,提升证券资金结算服务水平,努力提升证券结算资金市场份额。
2. 资产业务:做大交易型银行业务
2015年非标资产总体规模继续膨胀的可能性不大。原因一方面是在监管持续严格的背景下,监管套利投资非标资产作为近年来银行投融资类同业资产业务的重要创新模式,业务发展空间有限,“非标转标”是长期趋势;另一方面,近期监管部门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出台了一些重要的监管法规,主要以打破政府隐性担保和鼓励融资多元化为基本导向,作为非标资产重要投向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将更多的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资金。未来增量非标资产将主要体现在投资项下和表外资管业务中,在银行资本约束加强的背景下,银行将更多的通过表外资产开展非标资产业务。
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业务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大力发展交易型银行业务。交易型业务本质上是由银行通过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产品的组合和创新,来满足客户存贷款等银行基础业务以外的金融需求,包括代理、代客业务等多个方面,主要分为证券交易与承销、场外衍生品交易等业务。国外银行交易型业务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其中摩根大通银行是交易型银行典范,2013年上半年,该行交易收入82亿美元,已经占到营业收入比重的20%。未来,我国也将迎来发展交易型银行业务的重要机遇。首先,以创新为主要驱动的“新常态”经济需要更为市场化的经营环境,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为银行开展交易型业务创造了基本条件;其次,包括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也将继续扩展,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也将不断丰富;第三,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发展交易型银行业务就是要从资产持有型向资产交易型业务转化,从经营信用风险(交易对手)向同时经营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交易产品)转变,是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业务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此,商业银行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对宏观经济的研判能力,并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和计量体系。
3. 中间业务: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和同业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
第一,同业合作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首先,从监管导向来看,资产证券化业务是盘活存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非标转标”的重要手段,127号文明确提出资产证券化业务“为金融机构规范开展同业业务开了‘正门’,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其次,从美国银行业发展经验来看,资产证券化业务是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从1970年代到2007年,商业银行对非金融机构负债比重从近30%下降到20%左右,数据变化的背后是银行参与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角色转换:从直接为企业融资获取利息收入,转向将资产拆分、打包和销售。在这个过程中,美国银行业在社会融资中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且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具体可以从以下的数据得以反映:从1970年代到2007年,银行中间收入占比从14%提升至37%,商业银行业占金融机构利润总额的比例一直维持在40%左右。最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未来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压力将会加强,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利于优化资本负债结构、缓解资本约束,同时扩大资金来源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冲击,并提升中间收入。
第二,发展同业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
金融机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金融同业合作的基础,融入了互联网元素的金融平台有利于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和沟通,从而更好的利用金融机构之间的异质性挖掘同业合作空间、拓展银行金融服务链条。发展同业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就是商业银行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从信贷供给到业务撮合和咨询、从高资本消耗到轻型银行的业务转型。
商业银行在开展同业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中,可将客户定位在同业客户以及同业客户终端客户上。首先,面向同业客户在平台上开展代销金融产品、同业理财、交易结算等服务,并针对同业客户风险规避需求提供风险对冲产品;其次,相对于企业客户,同业客户自身即为金融服务商,债权资产和表外资产比重比较大,为同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自然就延伸到了帮助同业客户更好的满足同业客户终端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并提供结算、理财、系统支持等金融服务,打造金融理财超市。在同业合作平台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国内第三方评级体系机制尚不健全,银行可利用已经积累的风险控制资源,如内评体系、客户和产品准入管理等,提供类似于第三方评级体系的风险评级功能,并利用平台的交易记录进行大数据分析,为同业和企业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报告负责人 连 平 经济学博士、教授,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周昆平 理学博士、副教授,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
仇高擎 经济学博士,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
报告统稿人 鄂永健 金融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高级经理
徐 博 金融学硕士,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报告执笔人 鄂永健 第一章
徐 博 第二章
许文兵 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经理,第三章
张颖杰 金融学硕士,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第四章
马 静 交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岗博士后、博士,第五章
车大为 交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岗博士后、博士,第六章
参与讨论 唐建伟 金融学博士、博士后、高级经济师,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经理
发布支持 林一鸣 经济学学士,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高级经理
李 莹 经济学硕士,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孙滢超 经济学学士,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责任编辑
工作单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上海市仙霞路18号10楼
邮政编码:200336
联系电话:021-32169999
电子邮箱:zh_fyb@bankcomm.com
定稿日期:2015年1月13日
欢迎关注全球金融网微信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