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接受《台湾经济日报》专访。4月21日,《台湾经济日报》刊发此次专访的详细内容,报道内容如下:
中行董座田国立专访 人民币离岸市场 台湾有优势
台湾很想在发展中的人民币离岸市场,闯出一片天。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台湾具备资金来源足、市场需求旺、政策力度大、开办机构多、清算安排通等五大优势,只要能妥善处理“人和”问题,搭上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车,未来肯定非常有潜力。
田国立近日于北京中国银行总行接受经济日报团队访问时,作了上述表示。他还说,中行的目标不是做最大的银行,而是成为最好的银行。要让所有和中行打交道的人,都感觉到中行是负责任、很贴心的银行。以下为专访内容纪要:
问:台湾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有哪些优势?
答:台湾在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潜力较大。综合来说,有五大优势。第一、资金来源充足。台湾对大陆贸易项下持续保持较高顺差,2013年达1,160亿美元,两岸投资贸易结算带动台湾人民币资金池,不断扩大。
第二、市场需求旺盛。台商在大陆可用人民币投资,其对人民币旺盛需求,将推动台湾金融业办理人民币贷款,发展人民币债券市场。同时,台湾居民对增持人民币资产,表现出较大的兴趣,而横跨两岸的旅游活动,也将带动人民币汇兑业务的发展。
第三、政策支持力度大。台湾监管机构将“循序推动两岸金融业务往来、发展具两岸特色之金融业务”,作为重点任务,支持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两岸金融往来政策上,大陆方面也积极配合。
第四、开展人民币业务的金融机构很多。目前,台湾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外汇指定银行(DBU)和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达百余家,吸收人民币存款超过2,000亿元。
第五、清算安排畅通。中国银行台北分行是台湾地区唯一人民币清算行,已为75家参加行开立清算帐户,建立成熟结算平台和支付系统,有效提升两岸结算和清算效率。
看好宝岛债 推次级市场
问:对台湾发展离岸市场有什么建议?
答:台湾人民币离岸业务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丰富、完善人民币相关产品和服务,人民币债券、人民币基金等金融工具,需要进一步发展,市场范围和软硬体服务还需进一步拓展。
另外,与香港、伦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台湾在政策环境、人才储备及配套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税收、监管等方面亟需更多优惠便利政策。
同时,台湾地区还应加强与其他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合作,共同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
台湾理当占尽天时与地利,但是还得加上“人和”。三者兼具后,我认为,台湾的经济发展肯定会非常有潜力。
问:中行今年还有发行宝岛债的计划吗?
答:中国银行是首批赴台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大陆商业银行,并且创造了规模最大的单笔宝岛债发行纪录;同时独家推出两年期债券,填补了台湾离岸人民币债券殖利率曲线的空白。
目前,台湾市场已经发行15档宝岛债,总额达到人民币121亿元。其中,中国银行发行2年期、3年期两档,规模合计20亿元。
中行非常看好2014年宝岛债的发行潜力,新增发行量有望超过人民币100亿元。
在宝岛债规模扩大后,中国银行将进一步协助台湾地区建立宝岛债的“次级市场”,让一般投资者也能投资宝岛债。
今后,中国银行将根据资金状况及台湾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情况,充分发挥中国银行台北分行作为台湾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的地位,开展与大陆台商、在台陆资企业的广泛合作,采用多种形式推动宝岛债市场发展。
携手本地同业 开拓业务
问:在跨境人民币业务方面,中行台北分行还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为加深台湾同业对大陆金融发展和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了解,中行台北分行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举办多场人民币业务法规及清算说明会、跨境人民币业务说明会;在北京、上海和苏州,也举办三期跨境人民币业务及人民币清算专题培训班。
我们未来愿意与更多的台湾金融机构携手,为两岸经贸往来、金融合作再拓展一些业务。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但有些使用方法、清算规则仍需要启蒙,需要向市场做一些说明与演示,我们将投入更大的力量把市场培育好。
台北分行成立后,中行与台资企业客户总部的联系更紧密,对台商客户的了解更深入,服务台商管道更直接。台湾制造业前20大企业,已有十家企业在台北分行开立帐户;六家世界前500强的台资企业,也有五家开户并有业务往来。
截至目前,中行台北分行已向27家台资企业母公司核定授信额度19亿美元,办理的人民币结算和清算业务达到14万笔,收付总额达到人民币2兆元。
问:中行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答:国际化是中行与生俱来的基因,中行始终从战略高度,关注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发展,承担着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全球清算的主管道,是人民币产品创新的引领者,也是陆资银行提升市场话语权的代表。
中行整个业务都在全球化,很难像过去那样,境内与境外一刀切开。国内业务有国际因素,国外业务也有国内因素。最近中行进行机构改革,撤销了海外机构管理部。这不是不重视海外市场,而是因为国内国外已经打通了。
比如,中行负责信贷的部门,除了想到境内河南行、河北行、山东行,也要想到纽约分行、伦敦分行、法兰克福分行,必须进行专业化管理,体现真正的全球化理念。现在,对境内外机构经营和管理的整合程度愈来愈高,所以中行未来就是“境内外一体化发展”,视野会愈来愈全球化。
问:中行与台湾还有哪些业务往来?
答:中国银行对台湾业务从1988年就开始了,已超过25年,创造很多第一,包括:第一家为台湾同胞开办信用卡业务,第一家为台商企业提供外币贷款、贸易融资、咨询和保理(factoring,应收帐款承购)业务,第一家透过海外机构间接办理两岸贸易和非贸易结算,也是第一家在台湾开业的陆资银行。
在大陆,中行目前为分布在28个省区的800多家大陆台商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并且成为鸿海集团、台塑集团等大企业在大陆地区的主要业务往来银行。
截至去年6月底,中行向台湾企业提供的授信余额为315亿美元,2010至2013年间,平均每年放款成长率达6%。
中行:台资银“陆企” 一起走出去
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2014年中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可望突破1,000亿美元,未来30年将是陆企“走出去”的高峰期,建议台资银行掌握三大趋势,从过去伴随台商“走出去”,扩大成为跟随陆企一起“走出去”。
以跨国并购融资为例,田国立透露,大陆企业在美国最大金额的并购案——河南双汇集团的控股公司双汇国际(今年1月更名为万洲国际)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在中行牵头下,台资银行参贷家数与金额双创陆企跨国并购融资最多纪录,为两岸携手服务陆企“走出去”写下历史新页。
河南双汇集团是大陆最大肉品加工企业之一,2013年9月以71亿美元、100%收购全球最大猪肉供货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其中40亿美元向银行团融资,共33家银行参与,台资占12家、合计参贷金额3.35亿美元(约新台币100亿元)。
台资银行高层指出,国泰世华、元大各参贷5,000万美元,华银3,000万美元,彰银、中信、一银、土银、台新、台企银与合库各2,500万美元,日盛、台中商银各1,500万美元。
田国立说:“大陆企业走出去,台资银行也跟随走出去,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银行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案例。”
他表示,大陆今后五年新增对外投资要达到5,000亿美元,为过去20年累计总和,代表陆企将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且将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主体多元化。过去对外投资主体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现在民营企业也加快国际化步伐,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
二是方式多元化。大陆企业“走出去”的方式日益丰富,除直接到海外投资设厂外,愈来愈多的企业采用跨国并购方式。
三是领域多元化。大陆企业“走出去”所涉及的行业不断拓宽,除原有涉及油气、矿产等资源领域之外,近年来制造业日益成为大陆企业海外投资的主力军,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他解释,这一特点是由全球经济分工及大陆工业化发展阶段所决定的,透过制造业和基础设备行业“走出去”,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为产业升级拓展空间。
最好的空间 留给客户
走进坐落在北京的中国银行总行一楼四季大厅,舒适感油然而生。挑高的空间,让阳光从金字塔式的玻璃穹顶直接洒落,不远处还有毛竹、景观池与花坛,苏州园林式造景就在眼帘,来到银行也可以这么舒服吗?
相较于一楼大厅的舒适,位于楼上的工作人员办公区域,都紧紧挤着,就连“一把手”、中行董事长田国立的办公室,坪数也不大。中行给客户和员工的空间配置,与一些银行正好相反。
田国立说,这正是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理念,“要把最好的展现给客户,什么是客户至上、客户第一?这些细节就是最好的体现。”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在上个世纪中国银行成立之初,就在中行工作,后奉命筹建中行香港分行并担任总经理。
贝祖诒一生服务于中行,贝聿铭虽未子承父业,却成为一代建筑大师,成就了中行和中银香港两座标志性建筑。
五大行最年轻董座 处理呆账 独创根雕理论
54岁的田国立,是大陆当前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建、农、中、交)董座中年纪最轻的一位。湖北财经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建设银行工作,37岁就升任行长助理,创下五大行领导班子最年轻的纪录。
亚洲金融风暴后,大陆银行业呆账大幅攀升、逾放比超过20%,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采用好、坏资产剥离的概念,成立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理从大行库剥离出来的呆账。而田国立衔政策使命,1999年4月参与创办信达。
资产管理公司从银行买入的呆账如何处理?业界当时奉行“棒冰理论”,远从美国请来的金融重建基金(RTC)专家也都这样教:“不良资产,能吃一口算一口,抓紧吃,不吃都融化了”,强调迅速处理,按美国经验,愈晚卖损失愈大。
田国立则认为,这些企业拖欠不还的呆账,不能简单像卖棒冰一样卖掉,而是要花时间精雕细刻。信达当时接收的不良资产大约人民币1兆多元,在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中最大。
他向管理团队提出“根雕”的要求,“看你们那项目,是农民、匠人,还是艺术家干出来的活儿,我会经常给他们评价。”
他形容,呆账就像暴风雨过后折断的树根,老农民取来烧火,有些价值回收;匠人拿来做成烟斗到市场卖钱,回收价值又多了些;艺术家将之打造成根雕艺术,卖的钱,远多于老农与匠人,属于最高层次的价值回收。
以连云港上市案为例,信达当时持有人民币3亿多元债权,田国立反对港务局的大幅减债的提议。在他看来,连云港仍具营运前景,单纯减债不利信达,也不利欠缺内生改革机制的连云港持续发展,于是提议减债1亿、保留债权1亿,另外的1亿则采以债转股的方式处理。
大陆的股票面额为人民币1元,信达以1元买入的1亿股连云港股票,在连云港上市、股价一度冲高到10几元后,“一下赚了好几个亿”。信达透过协助企业债务重整与上市,债权确保、股权增值,这就是根雕。
信达2013年12月12日在香港上市,获得160倍的超额认购、首日大涨逾25%,写下香港去年最大首次公开募股(IPO)纪录。一个当初的“坏银行”摇身一变,受到了全球资本市场的热捧,留下了一个让人回味的故事。
欢迎关注全球金融网微信公众平台
|